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北马之旅(下)

离开槟城后,走上南北高速公路直到章吉遮令(Changkat Jering),出了收费站,汽车就驶进乡下的普通公路,沿路可看到油棕园、榴连树、橡胶树、木瓜树以及其他树木花草,路程中经过几个小镇。下午五点半(30/9)抵达家乡――霹雳州港脚(Pengkalan Bharu)。
港脚――只能说是一个聚点,距离最近的小镇班台(Pantai Remis)约有四公里。港脚――其实只是大路旁一排约有七、八间店屋、一间建在江边的回教堂,其他住家都远在椰林、油棕园、橡胶园里,散落式的浮脚屋或单层独立式平房,居民以马来人和印度人为主,只有两家华人,外子的家就是其中一家。一直以来都从事杂货店生意,顾客对象都是马来人和印度人。华人嘛,是那些偶尔路过的驾车人士,停下来买水或零食等。这就是外子从小和家人一起成长的地方。下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隔一间店的印度咖啡店去吃久违了的印度炒面(mi goring)和淋面(mi rebus)。这里地方虽小,还有一间综合中学。
三十多年前,班台只有一间华小,一间华文独中,当时只开办到中三课程,至到1974年才开办第一届高中。要继续升上中四,只有选择到太平、实吊远,再不然就是来到港脚的这间中学(Sek.Men.Dato Idris)。还记得读中学时,SPM的考场就在此。我与几位同学曾骑着铁马到这里来应考,中间休息时间就会到这印度咖啡店吃mi rebus(只是未曾见过那时候的他,他当时在实吊远读书。)
满足了肚腹,时间还早,天还没暗下来,想起三叔正替人看管渔寮,而三个孩子也未曾到过渔寮,顺便带孩子们去看看,见识见识。这渔寮,位于天定河河口处。这是一个可以观赏夕阳日落的景点。站在渡头上或停泊的渔船甲板上,还可以看到经由这里进出的渔船,海天相连,夕阳西下,那是一副多么美丽的景色,令人陶醉。可惜自己没有画画的艺术天分,不能将此美景画下来。渔寮的对岸是一片受保护的原始红树林。自然生态需要人们的保护和照顾,红树虽有经济价值,但却不可随意砍伐。很欣赏三叔在渔寮这种看似单调,却能享受到自然美的生活,三叔还能即景写诗作画,在渔寮旁边的空地上种菜,充实又悠闲的乡下生活,令人羡慕。
离开渔寮到二哥的家去卸下行李,梳洗后去隔壁找大姐。外子的家人(兄姐嫂们)一自以来都以热诚对待我们这一家,爱屋及乌嘛!外子在家排行第九,还有一个妹妹。从小就备受父母兄姐的宠爱,再加上他后来读书、工作、成家后的表现和见证,家人对他是特别的。当天晚上,大姐和外甥执意要带我们吃班台的夜市美食,与城市的食物相比,虽说在这百物涨价的时期,这里的食物还算是较便宜,量多又好吃,我犹喜欢吃班台的咖哩面,孩子们喜欢这里的香港式猪肠粉。用餐后,去探访外甥女一家,他刚产下第四胎(已一个半月的小男婴)。看到他们一家和乐融融,大家的心也觉安慰。
当天晚上住宿在二哥班台的家。从结婚至今,每次回乡都是住宿在港脚的老家(三哥的店屋兼住家)。从今年开始,我们都想有个改变。回乡渡假时我们住宿的地方确实有多个选择。想想,若每一次回乡就到其中一个亲戚家住宿,将会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能有更深一层的沟通了解,也能消除那无形的误会。
第二天与大姐及外甥女一家享受了美味的早餐后,就去港脚三哥的店,让三个孩子亲自体验开斋节马来人过年的气氛。乡下马来人过年的一个习惯,或说是需要,就是:他们从回教堂祈祷后,走出回教堂,会去坟场清理先人的坟墓,一家人在一起追思先人。在回家之前,他们会买冰块,以便回到家可以调好饮料,招待到访的亲朋戚友。二哥去冰厂买冰条回来,再锯成小块来卖。三个孩子参与这小小的生意,也蛮享受的,好好玩。
为了避免与佳节回流城市的交通碰在一起,我们选择提早回吧生。佳节的第二天,就是2/10,早餐后,整理了行装,我们就启程离开班台,选用沿海公路,一路经过许多城镇(Segari, Sri Manjung, Lekir, Teluk Intan边缘,Sabak Bernam,Sg.Besar, Sekinchan, Tanjung Karang, Kuala Selangor),约四小时后抵达吧生的住家。
哇,回到家真舒服!

没有评论: